中新網黑龍江新聞9月3日電(任曉瑩)晨曦初破,一縷陽光穿透薄霧,照耀在蜿蜒伸展的濱綏線上。一個不起眼卻充滿故事的地方——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牡丹江車務段拉古站正悄然蘇醒。這個濱綏線上的四等站,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評為全路“紅旗站”。最近,拉古站調車長潘雪峰榮獲中國鐵路“優(yōu)秀共產黨員”稱號,為“標準高、過得硬、當尖兵”的“紅旗精神”再添光彩。
今年49歲的潘雪峰在部隊時就入了黨,現在已經是一名有著27年黨齡的老黨員。在部隊淬煉過的人最能吃苦,執(zhí)行標準也最嚴格。他每天都提前20分鐘到行車室,掌握股道運用、停留車及人力制動機閘位、鐵鞋號等情況。作業(yè)時,哪個連結員在哪個位置,手閘松緊,鐵鞋安放、撤除,他都能一叫一個準。工友們都說:“跟潘調一起作業(yè),放心!”
拉古站是牡丹江及周邊地區(qū)唯一一個汽柴油、乙醇等危險貨物的辦理站,承擔著拉古油庫的油罐運輸組織工作,關系牡丹江市轄區(qū)的燃油供應,無論是作業(yè)量還是作業(yè)危險系數,在管內都是數一數二的。車站平均每個班要編掛5批、35鉤活兒,調車作業(yè)一鉤活兒需要執(zhí)行6次呼喚應答、9道程序、18條固定用語,技術標準高、卡控項點多,潘雪峰每次作業(yè)前都事無巨細地安排好大家的工作。調車作業(yè)春秋兩季風大,風沙總迷眼;夏季站場溫度高,抓在車上直燙手;冬天罡風裹雪,腳底容易打滑不說,夜班下來身上能結一層冰碴……無論作業(yè)條件多艱苦,潘雪峰組織大家落實標準都是一絲不差,發(fā)現有隱患堅決停輪,查不出問題決不下班,聯控不徹底決不動車。他深知,唯有保證安全,才能保住“飯碗”。
為了降低油庫送車過程中的安全隱患,特別是要找到在線路曲折、坡度大、視野受限等復雜條件下能對準貨位的辦法,潘雪峰不辭辛勞,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徒步踏勘線路,精心排查出包括專用線道口在內的12個關鍵安全控制點,并準確標定了油庫專用線上車輛與油鶴的4處對應位置。在此基礎上,他還創(chuàng)新性地提出增加領車連結員與調車長之間5米貨位距離、提前2米進行聯控的操作規(guī)范,成功實現了危險品車輛與油鶴的精準對接。這一方法因高效與安全,被大家親切地稱為“雪峰12452”調車作業(yè)法,并被牡丹江車務段黨委正式納入職工作業(yè)指導手冊,成為“液態(tài)貨物精準對位”黨內品牌。
潘雪峰在拉古站創(chuàng)造了連續(xù)7年無違章、無事故的驕人紀錄,以實際行動詮釋了“紅旗精神”的真諦,讓那面象征著安全與榮耀的紅旗,在拉古站的上空高高飄揚。(完)